找到相关内容7938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早期中国佛教的大乘小乘观

      用一连串的幻术,来说明大乘的真理。 并显示深知般若者,  不离此世,而说世间实相。支谦在第三世纪中叶所译的维摩  诘经就是最好的代表。  因为大乘佛教建立在否定「法有」的基础上,所以早期  大乘...天下之颐见有」。 「拟性形容,执  乎真像」意为借着性分各具的象(或法)来掌握真理的实相  。 「道慧之至齐」是指「法身」、「真际」。道安在合放光  光赞随略解序中用「湛尔玄齐」来指涉法身、真际。(注...

    周伯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2571348.html
  • 由《齐物论》论儒佛会通的基本态度

    云,我亦妄说之。[注6]  苍生所秉之性分乃法尔如是,而吾人之取舍皆非实相所固有,而为我人之妄情偏执,既妄则非真,亦不须随之起舞,随其机感,陈而应之可也。陈而应之,即所谓论而不议也。由此看来,庄子对...

    高柏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2871353.html
  • 亦禅亦教衡岳山

    建 业(今南京),住栖玄寺,讲《大品般若》。鉴于当时南地崇重义门(理论),轻视禅观,于是 双 开定、慧两门,昼谈义理,夜间修禅,使禅法尽力于引发智慧、穷究实相。走所谓“因定发 慧”的学道之路。陈主尊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3671361.html
  • 学理思考与人生境界——蔡日新先生访谈录(续)

    世界则不然,它要求人们对于虚妄不实的“我执”与“法执”都要舍弃干净,从而以般若的中道实相观去观照世间万物,这样做,则自然不会造成人类在积极认识客观世界的...

    蔡日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3971421.html
  • 吴智和:明代僧家、文人对茶推广之贡献(2)

    试  十分之茶,茶只八分耳。」(注262)茶与水,实相成相济,  故言茶事,首在择水,凡水泉不甘,能损茶味,故择水最为  切要,谢肇淛云﹕「无山水,即江水﹔无雨水,即河水,但  不苦咸,即不失正味矣。...

    吴智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53671650.html
  • 方立天: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

    rdquo;,是指一切事物的真实本相,也就是上面所讲的“法性”。“真如”,是遍布于宇宙万物的真实本体。也这是说,佛性是通过一切事物实相“空性&...

    方立天

   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1473178.html
  • 郑晓江:佛教之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

    之中不能自拔。人生过程尤如茫茫苦海,哪有个完,哪有个尽?所以,人们必须由“四谛”之方法去发现原来世间万事万物皆因缘和合,毫无实相,故是“虚”、是“空”,人们是无从执着的。既然如此,人又何必去执着?窒灭了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70373234.html
  • 黄庭坚诗禅交融的生命实践--论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之影响

    963)  黄庭坚在准备拟对时,黄龙祖心答以“不是!不是!”后来黄龙祖心以木樨之花香为缘,施以机会教育,向黄庭坚暗示佛法无有隐藏,而使其了悟佛陀之大慈大悲,以及诸法实相的道理。  黄庭坚在黄龙祖心门下...

    谢智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2473438.html
  •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

    很赞尝慧远的聪明和勤奋,说:“使道流东国,其在远乎!”44   慧远二十四岁时即登讲席,引《庄子》说明佛教的实相之义,使惑者瞭然。因为慧远有深厚的《老》、《庄》功底。所以道安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373509.html
  • 阿赖耶识与真如及唯识古学今学辨析

    永明延寿在《宗镜录》中谈到:“岂同尔相州北道,明缘修作佛;南土大小乘师亦多用缘修。亦不同相州南道,用真修作佛”,那么,该如何修呢?延寿指出:“观真如实相,不见缘修作佛,亦不见真修作佛,亦不见真缘二修合...

    袁经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473511.html